上海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中国双创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010—53684885
  •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变与不变

    2023-12-22 00:00:00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上海双创平台

    阅读:8923

    评论:0

    [摘要] 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交响诗篇《丝路颂》 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美国芭蕾舞剧院《吉赛尔》 艾森巴赫执棒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日乐团为近3000现场观众演出 捷杰耶夫携手马林斯基剧院带来瓦格纳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董天

    1.jpg


    2.jpg


    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交响诗篇《丝路颂》


    3.jpg


    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美国芭蕾舞剧院《吉赛尔》


    4.jpg


    艾森巴赫执棒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日乐团为近3000现场观众演出


    5.jpg


    捷杰耶夫携手马林斯基剧院带来瓦格纳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董天晔 摄


      1999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应运而生。20多年来,它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性文化节展之一。


      暌违三年后,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今年再出发,于10月15日至11月15日掀起新高潮,实现新跨越:来自54个国家和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上万名艺术家汇聚申城,举办近千场活动,吸引观众超过600万人次,72台中外剧目平均出票率和上座率均超过八成。无论是内容体量、场次规模、国际化程度,还是首演占比均远超往届。


      走过20多年历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办节初心始终不变: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但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观众,艺术节从未停止创新求变,下一步,它将走向何方?


      汇集全球艺术资源,从上海辐射至长三角


      回顾本届艺术节,令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书记、副总裁杨佳露印象最深刻的,是观众。“这届艺术节服务了600万人次的观众,这么高规格和大规模的艺术节,也许只有上海这样的城市能够实现,因为这里有一大批国际化、高素质、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观众。”


      在位于南京东路步行街的演艺大世界尾票亭开售艺术节首轮优惠票时,杨佳露遇到一位艺术节的老观众,从第一届到第二十二届,她每一届都来买票,艺术节成了她年复一年的期盼。还有一位杭州观众,特意凌晨坐高铁来上海,只为抢到心仪的演出票。


      还有许多年轻观众,乐此不疲地在线上分享着自己的艺术节观演经历。小红书博主“山顶动人”,在艺术节期间完成了“特种兵式”的观演,写下21篇艺术节日记。当他在小红书上晒出详尽的日程表后,被网友封为“功勋观演家”。


      也许正是有这些劳模般的观众,才有了那么多劳模艺术家,完成一场“双向奔赴”。著名俄罗斯指挥家捷杰耶夫是今年艺术节当之无愧的“时间管理大师”。10月16日至22日,他率领马林斯基剧院在上海大剧院演出16小时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演出间隙,他还出现在艺术节无锡分会场,并在闵行文化公园参演“艺术天空”惠民演出。如此马不停蹄,只为给更多观众带来艺术大餐。


      同样堪称劳模的,还有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老朋友,83岁的指挥大师艾森巴赫。他提前来沪,指挥100多位乐手组成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日乐团排练。虽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但几日排练,艾森巴赫在这个年轻的乐团中如同定海神针般的存在。他摊开的总谱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一个关键的小细节,他指挥乐团反复排练了十遍。


      这场演出在上海展览中心喷水池广场举行,工作人员用了161个小时日夜不停地搭建舞台。虽然户外演出难免遇到天气、音响等不确定因素,但近3000位观众有序、安静地观看了演出,当女高音歌唱家乔治乌、小提琴演奏家文格洛夫加演《茉莉花》和《梁祝》时,掌声雷动。观众席背后就是延安高架的车流声,音乐与这座城市的旋律彼此交融。


      20多年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以开放之姿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本届艺术节72台演出中,境外项目占比60%,世界首演12台、亚洲首演3台、中国首演5台以及上海首演44台,国际化程度和首演占比均创历史新高。期间,艾森巴赫、捷杰耶夫、乔治乌、马祖耶夫、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美国芭蕾舞剧院等名家名团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观演热潮。


      今年恰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艺术节从自身最有优势的资源出发,发挥服务长三角、辐射全中国的平台功能,将安吉拉·乔治乌、马林斯基剧院等名家名团带到苏浙皖鲁多地分会场。


      艺术节还首次将“节中节”品牌带出上海,带到浙江湖州南浔。南浔国际亲子艺术节和第12届上海国际魔术节、第7届“金玉兰”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暨首届国际精品木偶艺术展演、首届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艺术节等共同组成“节中节”矩阵。在南浔国际亲子艺术节期间,9台剧目16场演出和近200场的古镇巡游,吸引了近22万人次的游客和观众。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全上海的节日,也不只是上海的节日。高密度、现象级的演出,吸引着世界戏迷们‘打飞的’来沪,同时,我们也将优质的演艺资源辐射到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不断拓展节展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杨佳露说。


      十年“扶青计划”,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第一个十年,是硬件与软件同步齐飞的十年。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等文化地标在上海或拔地而起,或旧貌换新颜。这十年,艺术节几乎把全世界的顶尖剧团都“扫”了一遍,中外艺术精品陆续上演,城市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进入第二个十年,互联网不断发展,让文化市场、文化消费产业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观众越来越渴望个性、多元的文化产品。艺术节在这一阶段新增了不少板块,2012年创设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打开了新局面。这一平台的创设,给了许多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崭露头角的机会,也让全球艺术家看到,中国的青年艺术家正在做什么、想什么。


      2017年,舞者郑杰凭借《寂静之上》入选“扶青计划”,彼时,他因生活压力正思考是否继续做演员,但当《寂静之上》入选“扶青计划”,继而亮相墨尔本维多利亚多元艺术节,郑杰下定决心:要一直跳下去。


      今年,郑杰的《训诫三则·山月》作为艺术节委约作品正式亮相,又作为推介演出亮相艺术节交易会首日,这个改编自唐代传奇小说的东方作品,得到了世界买家的关注。


      今年是“扶青计划”十周年,已有来自不同领域的105位青年艺术家获得委约,创作了89部作品。这一平台持续为青年艺术人才搭建国际交流的桥梁,也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打造“文化源头”持续输送着人才与作品。王亚彬、金承志,唐诗逸等,都通过“扶青计划”作品委约、导师扶持、项目推介,逐步成长为备受瞩目的青年艺术家。


      今年,“扶青计划”又有了新动作,首次面向全球招募,共收到国内21个省市及英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313个作品申报。此外,“扶青计划”还首次正式设立视觉艺术板块,面向全球范围的青年艺术家和青年策展人两个创作群体,收到视觉艺术投稿140个,包括绘画、装置、影像、雕塑、多媒体等不同形式。


      在杨佳露看来,“扶青计划”不仅仅是青年人才艺术造梦历程中的启明星,更是他们远航路上的一座灯塔。“多年来,艺术节深耕孵化、创作、交易、演出全产业链,通过作品委约、导师扶持、项目推介等多种方式为新人新作提供‘培育型’服务,让有潜力的中国作品持续地被世界看见。”


      自2017年起,在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艺术节中心主动承担打造国家级文化品牌——“聚焦中国”,每年选拔5—8个优秀演艺作品,通过整体品牌宣传,借助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爱丁堡艺穗节这两大国际知名艺术节平台,集中展示中国当代优秀表演艺术,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2019年,杨丽萍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联合委约、共同制作的剧目——现代舞剧《春之祭》登上了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舞台,该剧是2019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销售情况最好的剧目之一,3场演出5700张票全部售罄,还登上了苏格兰《泰晤士报》头版,被评为舞蹈类5星剧目。


      除此之外,艺术节还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目前已有49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家成员机构加入,小剧场京剧《蠢货》就曾沿着合作机制,赴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演出。


      作为艺术节的重要板块,演出交易会坚持以专业的方式孵化、推介原创新作,助推一大批优秀国内原创演艺作品走向世界舞台。今年更是达成了560余项交易意向,整体规模创下新高。通过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文旅融合,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感受到,近两年,上海的艺术浓度不断升高,特别是进入今年10月以来,呈现供需两旺状态: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次与第34届上海旅游节相衔接、与第五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相交融,为文旅消费引擎带来强劲动力。


      “三大重磅节展首度合体,市民游客马不停蹄开启‘暴走模式’,辗转于各大艺术现场,这样一种艺术氛围还将持续拉满。小红书的一组数据显示,艺术垂类的笔记增长率同比达到百分之两万多,遥遥领先于其他36个新兴内容类目。据统计,有超过10%的外地观众打着‘飞的’、拖着行李来上海赏好剧、看美展、观文博、听歌会、来海考,金秋的上海也成为了更多境外游客入境中国的‘第一站’。”方世忠说。


      文旅融合,在杨佳露看来,是未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无论是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还是德国柏林戏剧节,无一不是文旅融合的典范,用文化撬动文旅产业链、消费链,提升城市软实力、吸引力。


      今年,杨佳露曾赴意大利斯波莱托艺术节考察。斯波莱托是意大利的一座小城,只有60万人口,却孕育了有60多年历史的世界著名的艺术节。艺术节期间,整个小城都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之中,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走进小城的每一家餐厅,菜单上来之前,先看到的是艺术节的节目单。


      “深受触动的是,斯波莱托真是举全市之力举办这样一个艺术节。艺术节总监乔治·费拉拉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说,斯波莱托每一个市民都是艺术节的参与者和主办方。如果有一天,每一个上海市民都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与者和主办方,我相信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杨佳露说。


      近年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有不少文旅融合的新探索。今年,全新艺术品牌“ARTRA自定艺”聚焦“Z世代”文旅消费新需求、新审美,推出沈伟作品《融》2023版、《当未来预见过去》、《不是月亮》等跨界融合作品。在世博文化公园内,“动漫游戏音乐节”上演了整整两天的二次元狂欢,动漫日呈现《少年歌行》《狐妖小红娘》《一人之下》等大热国风作品,游戏日呈现《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音乐。


      从经典到流行再到先锋艺术,艺术节因地制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城市文旅地标的热演热展,让文化“景点”成为打卡“热点”,让文旅成为上海都市新消费的“核爆点”。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暌违三年后的再出发。站在新的起点,它将走向何方?


      在杨佳露看来,面对新时代,新观众,前路依然充满挑战。“创新一直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基因,要适应时代的进步,引领艺术的发展,唯有不断创新求变。艺术节不仅要把世界范围内的经典艺术带给观众,还要领行业之先,把最前沿的艺术探索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我们的责任。未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还将在文旅融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艺术教育方面继续探索下去,不断创新,助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在方世忠看来,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联结世界的重要枢纽。上海这座城市的功能定位,决定了上海的文化节展必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必须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和国际传播叙事能力,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平台。


      “面向未来,面向全球,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要深入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始终秉持‘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一办节宗旨,更加凸显国际性、人民性、创新性,真正成为集聚全球一流演艺资源的文化码头、引领当代艺术创作潮流的国际舞台、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和展示人民城市美好生活的生动载体,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助力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开创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的新局面。”方世忠说。

    [声明]本网站在其他媒体、网站中摘录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等,都注明了稿件来源。被选用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的作者,如认为直接摘录不妥,恳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予以当即删除等妥善处理。
  •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上海双创平台

        上海双创平台

        8739文章
        4639.3万总阅读
          精彩图片
        全国
        友情链接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网 网信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 中国经济网 光明网 求是网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新闻网 腾讯网 搜狐网 新浪网 网易网 凤凰网 全国人大 全国政协 中国政府网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发改委 民政部 科技部 教育部 工信部 人社部 住建部 外交部 公安部 国资委 中科院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新职业 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中国双创是传播和交流中国创新创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双创与政府、高校、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深度联合,为“工、农、兵、学、商”提供权威的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精准专业的数据服务,个性化推荐引擎,共享技术、人才、金融、市场、信息等。

        版权说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双创”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双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01-53684885

        传真:0086-10-63343583

        媒体合作:0086-10-53397606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53397606

        广告合作:0086-10-63343583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2000元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