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中国双创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010—53684885
  • 全国碳市场活跃度提升

    2024-04-19 10:36:48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纪文慧

    阅读:6280

    评论:0

    [摘要] 连日来,碳价一路上涨引发关注。相较于每吨48元的全国碳市场初启日开盘价,当前碳价接近翻番,多个交易日收盘价站上90元大关。碳价是碳市场活跃度的重要风向标,如何看待此轮涨势?全国碳市场建设如何乘势发力?市场持续升温暂停近7年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今年1月宣布重启,与全国碳排放......

    连日来,碳价一路上涨引发关注。相较于每吨48元的全国碳市场初启日开盘价,当前碳价接近翻番,多个交易日收盘价站上90元大关。

    碳价是碳市场活跃度的重要风向标,如何看待此轮涨势?全国碳市场建设如何乘势发力?

    市场持续升温

    暂停近7年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今年1月宣布重启,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互补衔接,我国碳市场正式开启“双轮驱动”。

    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碳市场被视为以较低成本实现全社会降碳的政策工具,通过为碳定价,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将排放的负外部效应内部成本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武汉市双碳产业研究院秘书长齐睿表示,碳市场接连迎利好,带动碳价持续走高。CCER市场重启后,交易量整体活跃;加之继3月就铝冶炼行业碳排放核算核查征求意见后,水泥行业相关工作也陆续展开,释放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需求增长信号,碳市场热度整体增加。

    今年年初,《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发布,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全国碳市场建设有了详细指南。随后,生态环境部就《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铝冶炼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水泥熟料生产》公开征求意见,碳市场扩围进度加快。因此,尽管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已于去年底结束,碳价依然呈整体上涨态势。

    在齐睿看来,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已初步形成。短期内碳价走高可能会增加重点控排企业成本压力,但从长远看,较为稳定的上涨预期将促进企业开展减排工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多位专家表示,碳市场形成的碳价,为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等气候领域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活动形成了基准价格参考。同时也会推动相关行业加大减污降碳项目投入和科研创新力度,促进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低碳化。

    架起四梁八柱

    9家重点控排企业自愿注销6万余吨碳市场配额,一份来自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碳中和成绩单分外亮眼。

    碳市场配额涉及企业真金白银,以自愿注销碳市场配额方式精准实现赛事期间碳抵消,是碳市场建设带来的积极成果之一。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董事长陈志祥介绍,作为全国碳市场“碳资产大脑”与“碳交易枢纽”,机构从系统建设、市场运行、履约保障措施等方面帮助重点控排企业提升碳市场参与能力。在此基础上推出的碳配额自愿注销机制,既回应了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下主动作为的意愿,也为推进大型活动碳中和常态化发挥了示范作用。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令枪”率先在发电行业打响,目前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与数据质量是碳市场运行的重要前提。据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形成“一网、两机构、三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包括全国碳市场信息网、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对配额登记、发放、清缴、交易等相关活动精细化管理;建成并稳定运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管理平台三大基础设施,实现了全业务管理环节在线化、全流程数据集中化、综合决策科学化。

    在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方面,建立了碳排放数据质量常态化长效监管机制,实施“国家—省—市”三级联审,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智能预警,将数据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

    稳步推进扩围

    目前,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的各项措施正紧锣密鼓展开。

    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等重点行业,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5%左右。这些行业工业化程度高,具备一定人才、技术与管理基础,更容易实现对碳排放的量化控制管理,并影响含碳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与展望(2024)》提出,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是完善碳市场机制设计、提高碳市场影响力的主要途径。从国外较为成熟的碳市场发展经验看,不同行业类别已被纳入,交易产品类型也在不断丰富。当前,全国碳市场已建立起全流程制度管理体系,纳入新的交易主体时机已基本成熟。

    即将施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确定行业覆盖范围和重点排放单位相关工作程序进行了明确。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对重点行业组织开展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电力以外的其他重点行业虽然尚未被纳入配额管控,但其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已有序开展。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碳排放控制和管理,对于政府部门、行业乃至重点排放单位而言都是新生事物。扩围工作要把握好节奏力度,科学合理确定不同行业的纳入时间,分阶段、有步骤地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碳排放重点行业,从而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同时,将坚持“成熟一个、纳入一个”原则,充分借鉴运用好已有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和经验,使这些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在纳入碳市场后,既能够满足碳市场的管理要求,确保碳市场健康发展,也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声明]本网站在其他媒体、网站中摘录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等,都注明了稿件来源。被选用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的作者,如认为直接摘录不妥,恳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予以当即删除等妥善处理。
  •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全国
        友情链接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网 网信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 中国经济网 光明网 求是网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新闻网 腾讯网 搜狐网 新浪网 网易网 凤凰网 全国人大 全国政协 中国政府网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发改委 民政部 科技部 教育部 工信部 人社部 住建部 外交部 公安部 国资委 中科院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新职业 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中国双创是传播和交流中国创新创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双创与政府、高校、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深度联合,为“工、农、兵、学、商”提供权威的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精准专业的数据服务,个性化推荐引擎,共享技术、人才、金融、市场、信息等。

        版权说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双创”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双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01-53684885

        传真:0086-10-63343583

        媒体合作:0086-10-53397606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53397606

        广告合作:0086-10-63343583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2000元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