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中国双创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010—53684885
  • 强化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引领支撑作用

    2021-06-24 11:01:58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北京双创平台

    阅读:236

    评论:0

    [摘要]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在快速迈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大力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水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国家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

      (一)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而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个人拥有的发现、引入、创造、开发以及整合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的素养和能力,它以创新型人才为载体,是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最为稀缺的高端生产要素。一方面,创新型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的要素,随着投入增加不仅不会带来边际报酬递减,还会实现要素边际报酬长期递增,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强需求侧管理中,创新型人力资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重要源泉。创新型人力资本生产部门既是供给侧生产部门,又是一些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部门,在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力资本、增加劳动者收入的同时,也会刺激相关产业的需求升级,拉动公共产品供应和居民消费增加。把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作为供需两端的共同着力点叠加发力,能够畅通相关产业链循环、改善价值链,有利于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要看到,眼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而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规模和质量深刻影响着大国博弈的结果。哪个国家拥有一流创新型人力资本,哪个国家就能获得更多的关键性科技创新成果和长期竞争优势,相反,创新型人力资本短缺,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力度势必从根本上受到削弱。进一步看,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拥有一批领先世界的重大核心科技成就作为战略支撑,而“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引领作用,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疏通“卡脖子”的堵点,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同时,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也要求我们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使创新型人力资本规模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匹配,筑牢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人才根基。

      目前,我国创新型人力资本呈现出加速积累的良好态势,教育公平和质量有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提升受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制约,使得我国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从投入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生均投入和基础研究投入相对薄弱;从培养上看,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创新教育都长期存在一些缺失;从流动上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流动还不十分顺畅,我国对国际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依然较弱;从储备上看,我国创新型人力资本整体还存在较大缺口,高级别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储备规模相对较小,且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缺陷;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提升,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提升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国际经验表明,大多数成功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在产业升级初见成效的15年之前,就开始了人力资本的结构性跃迁。当前,我国不仅有大力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迫切需求,而且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具备进一步开发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可以说,有利于创新型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窗口期已经开启,对此,我们应该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把握好这一窗口期,主动调整人力资本结构,不失时机地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人力资本开发,大幅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积累,大力推动创新型人力资本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充分发挥创新型人力资本在创新驱动中的突破引领作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第一,增加创新型人力资本开发投入。创新型人力资本是资源投入转化的结晶,具有长期边际报酬递增的特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建立健全科学的创新型人力资本投入机制,有利于夯实获取创新型人力资本长期报酬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要把创新型人力资本投入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动员挖掘全社会资源潜力,增强投入的确定性。另一方面,可考虑采用多元化筹资模式,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等,建立相关“创新型人力资本建设基金”,从制度上保障创新型人力资本投入合理增加,形成持续稳定的创新型人力资本投入增长机制。

      第二,构建创新型人力资本培养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培养体系是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关键所在。创新型人力资本凝聚着丰厚的教育成果,同时,其特殊性要求培养体系把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列为重要目标。因此,要坚信我国教育能够培养出创新大师,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一方面,要遵循创新型人力资本提升的规律,统筹基本公共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持续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全民受教育程度,继续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还要逐步推行创新教育,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强各个教育阶段的通力合作,协调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建设目标明确、层层递进、多元协同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培养体系。此外,还要认识到,现在全球产业融合日益密切,“跨界”创新方兴未艾,许多关键核心技术牵涉的学科领域越来越多。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大批优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型人力资本培养体系,也要把重点放在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上。各类高校、相关院所要在规范学科内涵、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大力营造学科交叉研究文化,在实践中认识、掌握规律,扎扎实实促进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丰富优质的“第一资源”。

      第三,健全创新型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生态,是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我们既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逐步完善各类产权保护制度,落实科研人员激励政策,激发和释放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活力,还要建立开放、包容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要素的流动,鼓励知识交流和正溢出;既要强化有利于促进潜心致研的科研作风学风,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还要构建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体系,大力提升科研管理、平台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国际科技人才在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和大科学工程实施中的参与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关键词:

    [声明]本网站在其他媒体、网站中摘录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等,都注明了稿件来源。被选用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的作者,如认为直接摘录不妥,恳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予以当即删除等妥善处理。
  •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全国
        友情链接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网 网信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 中国经济网 光明网 求是网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新闻网 腾讯网 搜狐网 新浪网 网易网 凤凰网 全国人大 全国政协 中国政府网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发改委 民政部 科技部 教育部 工信部 人社部 住建部 外交部 公安部 国资委 中科院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新职业 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中国双创是传播和交流中国创新创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双创与政府、高校、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深度联合,为“工、农、兵、学、商”提供权威的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精准专业的数据服务,个性化推荐引擎,共享技术、人才、金融、市场、信息等。

        版权说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双创”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双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01-53684885

        传真:0086-10-63343583

        媒体合作:0086-10-53397606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53397606

        广告合作:0086-10-63343583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2000元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