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中国双创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010—53684885
  • 航天新征程 | 逐梦星辰大海 中国太空探测如何越走越远?

    2022-11-23 00:00:00

    来源:杭州网   编辑:浙江双创平台

    阅读:7229

    评论:0

    [摘要] 央视网消息:巡天探宇,解密星空,今天(11月22日)的“一问到底”,我们要追踪中国太空探测事业步履不停。

    央视网消息:巡天探宇,解密星空,今天(11月22日)的“一问到底”,我们要追踪中国太空探测事业步履不停。过去一年,“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际,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太空之家”。从空间站距地面四百公里到地火之间最远达四亿公里,中国航天逐梦星辰的脚步迈得更加稳健,中国深空探测越走越远。昨天,由国家航天局联合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国外空司共同主办的“联合国/中国空间探索与创新全球伙伴关系研讨会”在海口开幕,共有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一起“共话太空”。大家都很关心什么时候能在月球上留下中国航天员的脚印?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中国空间站,那什么时候会有月球科研站?普通人什么时候可以地月旅行,甚至地火旅行?未来我国的深空探测将走向何方?这一系列看似遥不可及的问题,如今都有近在咫尺的答案。今天的“一问到底”,我们聚焦中国太空探测。

    在正在海口举行的研讨会上,一份“深空探测时间表”引发热议,这就是我国深空探测分几步走?未来十年到底如何飞向远方?一般来讲,距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及更远的太空都属于“深空”范畴。目前的探测活动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借助地面和太空轨道上的观测设备观测深空天体,以无人探测飞船、登陆器等抵近考察,以及宇航员登陆天体。那么,中国的深空探测“时间表”是怎么安排的呢?此前,总台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来听听他的解读。

    未来10至15年 中国深空探测分几步走?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深空探测一个是月球探测,第二是小行星探测或撞击,第三是行星探测,第四是我们要发射重型运载火箭,要把我们现在火箭推力提高4倍左右,为载人登陆火星、登陆月球,以及近地空间大批量的运输做好准备。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我们国家探月工程是2004年开始,当初规划的绕月、落月和采样返回现在基本都完成了。嫦娥六号,我们现在已经把它划入到四期后面了,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建科研站联系在一起了,前面三大步已经完成了,下面我们要实施四期了。四期工程以后可能还有五期工程,还有六期工程,那都是后面的事儿了……

    新一代载人火箭何时完成研制?

    深空探测能否越走越远,动力十足的火箭是关键。我们熟知的中国空间站“专用座驾”——长征五号,它的推力可以满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但是想要完成载人登月甚至探索更远的太空,就需要有更强劲推力的重型运载火箭。那么,新一代载人火箭的研制有时间表了吗?

    据介绍,新一代载人火箭的箭体直径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相当,通过将已经成熟的火箭技术进行综合运用,将满足我国载人登月的任务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总师顾问 龙乐豪:相当于三个长征五号的芯一级,把它捆绑起来,每一个芯级是三个组合体并联的,每一个组合体上有7台发动机,每一台发动机推力将近120吨左右,就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当然还有二级,这样就把三个中国人分两次发射。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可以达到大概70吨左右,地月转移轨道的能力,就是地球到月球的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大约是27吨,这样可能分两次发射,将(实现)三个中国人在2030年以前登上月球。

    同时,龙乐豪院士介绍,我国重型运载火箭也正在研制中,它箭体直径达到10.6米,高度110米左右,低轨道的运载能力可以达到150吨以上,地月转移轨道的能力达到50吨以上,这将是未来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

    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总师顾问 龙乐豪:

    这样一个火箭超过了可以说是历史上所有的火箭的运载能力,将来除了实现我们更遥远的,比如说载人火星探测,还有建立月球基地,甚至于将来直接民用,就让它建造空间太阳能电站来运输,现在进展都还不错,具体模样都做出来了,一二三级的发动机都已经相应地做过了全系统的短程的热试车考核,也就是说具体方案都已经定了,8年到10年应该进入首次飞行试验是完全可能的。

    “嫦娥”何时再返月球?中国人何时能登月?

    有关时间点,其实我们还有很多疑问。嫦娥六号什么时候采样返回?中国宇航员何时登月?月球互联网什么时候建成?对此,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表示,2024年,按计划嫦娥六号将会采样返回;到了2030年左右,吴院士说,中国人就可以把脚印放到月球上去了;未来,还可以在月球上玩手机、刷视频,甚至看世界杯,因为吴院士表示,只要建成了月球互联网,就能覆盖地月空间、月球空间甚至星际空间,在地球上生活的一切都能搬到月球上去。

    月球科研站什么样?何时建成?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中国空间站,那么月球科研站离我们还有多远呢?吴院士表示,对于月球科研站的建设,要先组成一个国际科研站的基本型,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扩展成一个国际月球科研站。那么,这如何实现?何时建成呢?来听他的介绍。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月球探测的四期工程包括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我们要在月球上构建一个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涵盖着陆器、月球车、飞跃器,轨道上还有轨道器,我们可以随时在那儿观察。飞跃器要从月球上面起飞,也可以多次起飞。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国际月球科研站也以它为基础,其他国家的一些航天器在上面,共同在月球南极,这么一小块儿地方构建一个科研站,因为月球南极有一个好处,月球背面是看不着的,太阳光又照不着怎么办?月球背面可能有长时间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因此这样它至少有点光照,虽然光照不足,零下80℃到零下100℃左右,那这时候人和机器还是可以长时间扛下去的。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我们国家是第一个提出在月球南极设科研站的国家。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首先安全着陆,另外有行走的月球车,现在我们嫦娥三号、嫦娥四号都释放了月球车,但是我们车子很小,120公斤。以后这个车子要比现在大了,因为我们火箭推力大了,而且也是可以坐人的,你比如说美国人现在搞了一个月球车,它里面两个人,一个人开车,一个人休息,还有一架床,还有卫生间……第三部分还有能源供给,比如我们现在正在研制新的能源系统,把核能用在上面去,那就可以长时间大功率地解决能源问题。还有通讯设施,还有网站,还有基站,实现和地面之间通讯以后,比如说和火星通讯或者和其他星际通讯中转。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有人说以后从月球起飞,飞往火星、飞往其他星球就省时省力了,如果从月球上起飞那难度就小多了。我们宇航员希望在10年之内能够上月球,大概是这么个进度。2028年左右,我们基本型就建起来了。

    新闻链接:太空里的中国探索

    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再到天问探火、羲和逐日,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脚步从未停止,有哪些名场面令你记忆犹新?一起来梳理和盘点。

    多年以来,月球一直以正面对着我们,这导致人们对其背面有着无限幻想。有人觉得月背上有外星人的基地,有人觉得月背有远古太阳系的秘密,总之众说纷纭。直到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背,这一切的谜题才有了答案。而在嫦娥四号登陆时,它带着的那只“小兔子”——玉兔二号月球车更是使命在肩。自登陆以来,在月球背面,玉兔二号月球车已经完成第44月夜休眠,目前在月球背面累计行驶里程1239.88米。月背探索,蟾宫折桂,只为留下“中国足迹”。

    今年5月是天问一号成功落“火”一周年。去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标志着我国迈出了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现在,远在数亿公里外的火星,祝融号火星车正在休眠,预计年底12月前后,祝融号火星车巡视区将进入初春季节,环境条件好转后,将恢复正常工作。天问落“火”,解密星空,只为找寻太空“中国答案”。

    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完成后,下一步就将开始小行星的探测。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曾表示,接下来要进行一次包括着陆、取样返回等任务在内的小行星的探测。紧接着还要开展对火星的取样返回、木星系的探测,以及行星际穿越探测。吴艳华表示,行星探测工程计划在未来10到15年内完成。目前我国还在进行中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的论证,比如太阳系边际的探测、发射大型空间太阳能电站、火星上发射更大的探测设备等等。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将走得越来越远。

    [声明]本网站在其他媒体、网站中摘录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等,都注明了稿件来源。被选用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的作者,如认为直接摘录不妥,恳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予以当即删除等妥善处理。
  •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全国
        友情链接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网 网信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 中国经济网 光明网 求是网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新闻网 腾讯网 搜狐网 新浪网 网易网 凤凰网 全国人大 全国政协 中国政府网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发改委 民政部 科技部 教育部 工信部 人社部 住建部 外交部 公安部 国资委 中科院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新职业 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中国双创是传播和交流中国创新创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双创与政府、高校、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深度联合,为“工、农、兵、学、商”提供权威的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精准专业的数据服务,个性化推荐引擎,共享技术、人才、金融、市场、信息等。

        版权说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双创”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双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01-53684885

        传真:0086-10-63343583

        媒体合作:0086-10-53397606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53397606

        广告合作:0086-10-63343583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2000元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