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中国双创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010—53684885
  • 峥嵘十年|百年期盼终成真,西海固人民告别贫困

    2022-08-17 00:00:00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上海双创平台

    阅读:3484

    评论:0

    [摘要] 古老的山川、河流孕育着古老的民族。

    古老的山川、河流孕育着古老的民族。自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遗迹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注定将在中国脱贫攻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块几百年来承受了太多贫穷和苦难的土地上,不仅生长出茁壮的文学之花,更是在贫瘠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坚韧的西海固人民。

    2012年,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正式拉开。西海固地区的干部、群众不曾想到,持续了多年的扶贫工作从这一年开始正式进入倒计时。2020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发布公告,宣告西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是宁夏贫困人口最多、脱贫难度最大的县,也是最后一个宣告脱贫的县。位于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西吉县脱贫出列,标志着西海固地区历史性地摆脱了绝对贫困,奔向小康。

    澎湃新闻近日赴西吉县采访、探寻那些有着深刻苦难记忆的百姓,那些几乎将“匮乏”刻入基因一代代传承的百姓,是如何告别百年来都挥之不去的贫困梦魇,奔向小康之路的。

    走出西海固

    “西海固”这个名字起源于国家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1953 年10月,国家将甘肃省的西吉、海原、固原三县从平凉专区划出,成立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地级)。这便是西海固这个名字最早的由来。

    再后来,西海固地区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从最初仅仅指代西吉、海原、固原三地,到后来代指整个宁夏南部,甚至成为宁夏南部贫困地区的代名词。

    今日的西吉县城。西吉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今日的西吉县城。西吉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诸多学者在书写西海固和研究西海固历史时,也都将“西海固”这个概念赋予了更为广阔的地理范围。如今在宁夏,西海固地区指代的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9个贫困县区。这9个贫困县区分别是:吴忠市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中卫市海原县,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

    这其中脱贫难度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西吉县位于六盘山西麓,处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带。2020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公告》,宣告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脱贫出列。自此,历经了百年苦难的西海固百姓,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迎来了幸福生活。

    西海固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态环境恶劣,干旱、缺水。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一书中记载,明代以前,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仍有大量森林覆盖,明中叶以后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这其中有战乱因素,但也和明代时宁夏境内驻军增加,大规模屯垦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有关。

    此后几经更迭,六盘山区一带遭遇战乱、灾荒,以及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再加上自然界本身的变化,致使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劣程度已至空前。

    半子沟村旧景。 润丰村村委会提供

    半子沟村旧景。 润丰村村委会提供

    面对一个个山大沟深,干旱、缺水,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小村庄,易地搬迁是最好的办法。而让百姓搬出西海固,也能进一步缓解、改善西海固当地的生态环境。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宁夏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下,以扶贫为主题的移民工程始终不曾间断。人们熟知的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的移民吊庄扶贫工程,闽宁镇的百姓正是从西吉县搬迁而来。

    而距离银川市区仅有10公里的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也是西吉县易地搬迁脱贫的典型代表。2017年,1338名西吉县白崖乡半子沟村的村民搬迁至润丰村居住、生活,马金元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44岁的马金元是土生土长的半子沟村人,回想起搬到润丰村的那天,“留下的那个激动的眼泪,感觉像做了个梦一样。”马金元说。

    半子沟村村民挑水路上。 润丰村村委会提供

    半子沟村村民挑水路上。 润丰村村委会提供

    马金元在半子沟村出生、长大。他对那个嵌在黄土坡上的小村庄有着深刻记忆。家里有70亩旱地,有没有收成、能收多少,全看天气。那些年里,他在半子沟村自家地里不知种过多少豌豆、洋芋、荞麦、麦子……总之五谷杂粮全种,能收上哪个算哪个。

    可这靠天吃饭的西海固,常常盼不来个好运气。因为缺水,家里70亩地种粮,一年下来一共能赚个一万元。一亩地最多能产500斤粮,还就产过一次,200斤是常态。马金元对种豌豆印象最深,豌豆正开花的时候最怕太阳晒,只要开花那一周不见雨、晒一周太阳,就啥收成都没了。

    “有钱人早搬出去了,没钱人就留在村里继续种地。”马金元回忆,记得有一年,村里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上下下走得费劲。他和父亲用小推车推着家里种的洋芋,走了近40公里山路才到固原市。赶上那年洋芋行情不好,他们父子俩给菜贩子说尽好话,一斤土豆只卖了8分钱,人家还嫌收了洋芋没处扔。

    “太苦了!”马金元回忆道,小时候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袜子、鞋、裤子、衣服,烂了就补上。不知道要补多少次,“(补了的)袜子那是要多厚有多厚。”

    1998年时,曾有一批移民搬迁指标分到半子沟村,但一个大队只有100个名额。马金元家里只有结婚的大哥有资格享受那一次的移民搬迁政策。大哥搬走后,马金元想:“我们这些人这辈子就在老家呆着吧。”

    本以为要在半子沟村过一辈子的马金元,做梦也没想到盼来了移民搬迁的好消息。2016年,将半子沟村整体搬迁至银川的政策公布后,村民就风风火火地开始接受政府组织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开挖掘机、装载机,学电焊、学刺绣……

    房子打地基的时候、封顶的时候,马金云曾从400公里外的西吉县专门赶到润丰村,看看建的啥情况了。最后一次,他知道自己家抓阄抓到哪院房子后,又赶了几百公里路到润丰村,绕过紧锁的院门,翻墙进到院子里把新房子看了又看。

    2017年,马金元终于搬进了盼啊、念啊的润丰村新家。在马金元看来,这里就是梦乡,而梦想也终于实现了。

    俯瞰润丰村。 润丰村村委会提供

    俯瞰润丰村。 润丰村村委会提供

    马金元在润丰村设施农业产业园中打理自己种的西红柿。 高宇婷 图

    马金元在润丰村设施农业产业园中打理自己种的西红柿。 高宇婷 图

    润丰村日间照料室。村里70岁以上老人吃饭仅需交2元钱。 高宇婷 图

    润丰村日间照料室。村里70岁以上老人吃饭仅需交2元钱。 高宇婷 图

    房子好,地理位置佳,但半子沟村村民搬来的根本目的是要过上好日子。马金元说,在银川周边随时能找活,哪怕就干半小时活,都能赚来钱。搬来之前他谋划着,一年能有个3万元到4万元的收入就好得很了。现在,马金元和妻子年收入超过5万元。妻子在外打工。他承包了村里的两座温棚种植西红柿、小番茄。等到这茬西红柿有了收成,接下来他也已谋划好,要接着种黄瓜。

    2020年,因为打工等收入的增加,从西吉县白崖乡半子沟村整体搬迁至银川市金凤区润丰村的327户1338人全部脱贫。2021年,润丰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8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8万元。

    不仅如此,现在环绕着半子沟村的黄土坡上,已恢复了许多植被。当地的生态环境已大为改善。

    整村搬迁后,再无人居住的半子沟村及周边生态。 高宇婷 图

    整村搬迁后,再无人居住的半子沟村及周边生态。 高宇婷 图

    宁夏从1983年实施“吊庄移民”工程开始,至“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结束为止,有123万余名生活在西海固地区的贫困群众,搬到了更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其中“十三五”期间,宁夏对西海固地区9个贫困县(区)共计8.08万贫困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

    因地制宜,锚定优势产业力助百姓脱贫致富

    山与川在西吉这块土地上相互交织,人们生活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中,或者两座黄土坡之间相对广阔平坦的河谷川道之上。西吉县将台堡镇东坡村就坐落在这样的川道上,村子又恰好紧挨着一条葫芦河,因此这里又叫葫芦河川道区。

    2020年,这个村子的百姓依靠种植冷凉蔬菜、养牛、打工实现了脱贫。2021年,东坡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00元。

    今年51岁的赵黄鹰在东坡村出生、长大。2016年12月,作为村里致富带头人的赵黄鹰被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那正是脱贫攻坚工作最吃劲的时候。起初赵黄鹰并不想当什么村书记,他知道村里的事“麻烦的,出力不讨好”。再加上在村里当书记,自己家的生意肯定要受到影响。但架不住镇上的书记、镇长分别上门劝。赵黄鹰想着,做人也不能太拿架子,便同意了下来。

    赵黄鹰的妻子李会琴今年51岁,和赵黄鹰结婚这么些年,她没咋操心过家里收入的事情。但这一情况在赵黄鹰当村支书后有了变化,赵黄鹰的精力全在村里,家里的生意就完全放下了,收入也因此大幅减少。但日子还得过,李会琴便想办法扩大种菜规模,多赚些钱。

    其实早在2010年时,葫芦河川道区就有一些村民零星种起了西芹。这种在较为凉爽的天气下种植的蔬菜,叫冷凉蔬菜。平均海拔2400米的西吉县夏季十分凉爽,种植冷凉蔬菜有天然优势。当地百姓也发现,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同样一亩地,种冷凉蔬菜的收入是种粮食的十几倍。于是,葫芦河川道区的百姓之间口口相传,种菜就慢慢推广开了。

    2012年时,李会琴也在自己家的六七亩地里种上了西芹,规模不大,主要是不让地闲着。到赵黄鹰在村上工作之后的2017年,李会琴为增加家里的收入,下决心流转更多土地种菜。此后规模逐年增加。

    2021年,李会琴流转了十几亩地种冷凉蔬菜,收入8万元。今年,李会琴流转了50亩土地,种甘蓝、白菜花、萝卜、芹菜、包菜、白菜,预计纯收入能达到20万元。

    这些年,李会琴一门心思都在菜地上,早晨6点起来,最迟7点就要到地里干活,覆膜、渗水、摘苗子……“这一块子干完,那一块子等着呢。”李会琴说,到中午12点回家做饭,吃完再到地里去,直到下午7点才回家。

    最近这五六年里,每年3月至10月这几个月,李会琴都是这样过来的。下了大苦,但也赚上了钱。她说:“没办法,哪个女人能下这苦,这就是逼上去的。”

    村里种菜的情况,赵黄鹰走到哪看到哪,就是自家地管不上。高宇婷 图

    村里种菜的情况,赵黄鹰走到哪看到哪,就是自家地管不上。高宇婷 图

    李会琴种菜赚了钱的这些年,既是东坡村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也是赵黄鹰在村里工作最忙的时候。眼见着南方市场对冷凉蔬菜的需求量在增加,当地政府也抓住机会,不断鼓励葫芦河川道区的百姓扩大冷凉蔬菜的种植规模。

    但当时扩大种菜规模的过程并不容易。赵黄鹰挨家挨户去劝说,有些人家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仍旧有很多村民因为没种过菜,不敢冒险。而这时候,妻子李会琴又成了他劝村民种菜最好的例子。

    今年52岁的东坡村村民刘海应就是典型代表。刘海应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只有2亩地,当时孩子都在上学、开销大,他和妻子仅仅依靠打工也赚不了几个钱。前些年又赶上家里大儿子结婚,借了一屁股债。

    2014年刘海应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国家为贫困户发放了5万元的免息贷款,用以养牛。养牛也能赚上钱,但养殖周期长,来钱慢一点。

    到2018年左右,赵黄鹰劝刘海应,再争取国家免息贷款,扩大种菜规模。赵黄鹰拿自己妻子举例:“那一个女人都能成,你们两口子在家咋弄不成?”

    有了之前小规模种地的经验,刘海应2018年时便贷款种了20亩地。那年菜价不是很好,但刘海应也赚了些钱,积攒了经验,也给自己鼓了劲。

    去年,刘海立和侄子合作,包了十几亩地种芹菜、包菜、白菜。去年下半年菜价最好的时候,一吨芹菜卖了4000元,一吨包菜能卖1000元,一吨白菜卖600元。去年,仅种菜一项,刘海立收入就接近13万元。

    今年他和侄子合作扩大规模,包了100亩地继续种芹菜、包菜、白菜。在刘海应看来,家里这两年日子好了主要是依靠种菜。脱贫的根本还在于国家扶持,但是信息和方向也非常重要。要是没有种菜的信息、种菜的知识,没有客商收菜的联络渠道,今天的收入几乎可以说是不敢妄想的事情。

    在东坡村,菜苗。高宇婷 图

    在东坡村,菜苗。高宇婷 图

    2014年起,政府开始鼓励川道区的百姓种植冷凉蔬菜,那年东坡村的种菜面积达到500亩。

    从那之后,西吉县葫芦河川道区的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和规模逐年增加。至2022年,仅东坡村的冷凉蔬菜标准化基地面积就已超过2000亩,东坡村力争今年年产蔬菜达10800吨以上、产值1245万元以上,实现种植户户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

    如今,冷凉蔬菜已成为西吉县的重点产业。截至目前,西吉县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此外,西吉县依靠草畜、马铃薯、杂粮、养殖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一产增加值已从2016年的14.7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2.81亿元。

    小山村里通上了自来水

    西吉县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地势南低,北、东、西渐次增高。葫芦河由北到南贯穿西吉,沿河的川道区上,以发展冷凉蔬菜种植为主;东北部是土石山区,这里的乡镇养殖业发展的好,肉牛产业发达;西南部是黄土丘陵区,以小秋杂粮、洋芋种植为主,这里也是西吉县最缺水的地区,只要解决了水的问题,就解决了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

    2012年无疑是要载入史册的一年,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于这一年全面开工建设。这是一个解决西海固部分地区百姓吃水问题的大工程。

    资料显示,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将宁夏丰水区的泾河汛期富余水量调入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工程通水后,从根本上解决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和中卫市海原县44个乡镇603个村113.53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西海固的水是金贵的。百余年来,西海固山沟里的百姓吃的都是雨水、雪水、井水。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方收藏雨水、雪水用的水窖。

    位于西吉县西部的红耀乡、田坪乡、马建乡等乡镇曾是当地缺水比较严重的几个乡镇。不仅地下水少,每年的降雨量也少,水窖里存不上多少水。2016年10月,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正式竣工通水。目前,西吉县已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吃水困难。

    刘垴村。 高宇婷 图

    刘垴村。 高宇婷 图

    马建乡刘垴村的村书记王建刚今年54岁,担任村书记已有18年时间。在刘垴村工作生活了几十年,他不曾敢想过,这山沟沟里的村子有一天能通上自来水。

    “要不是政府力量大,发展速度快,这个地方引自来水是个很大的困难。通水那就是最大的事情。”王建刚说,通水之后,刘垴村解决了最基本的人畜饮水问题,村民才敢多养几头牛,而养牛又是刘垴村村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

    大山里的小村庄刘垴村留不住年轻人。村里户籍人口有192户750人,但常住人口仅有91户397人,还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2014年,刘垴村评出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其中6户是易地搬迁脱贫,剩余留在刘垴村的几十户贫困百姓,主要依靠养牛、种地得以脱贫。

    2016年之前,刘垴村只有五六户人家在养牛。国家扶贫的免息贷款政策下来后,王建刚挨家做工作,动员村民学习养牛多赚钱。而能让刘垴村村民有信心扩大养牛规模的,除去资金、技术问题外,人畜饮水的问题得以解决,也是决定性因素。

    “夏天的时候,一头牛一天要喝40斤水。”王建刚解释,“如果没有水,村里人养牛规模他不敢大,一旦天气一旱,降雨量一少,用车到11公里外拉着饮水,那成本就高了。”

    2016年之后,村里通上了自来水,养牛的人家陆续增加。到2022年,村里养牛的人家达到43户。

    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向阳家就是例子。2016年,刘向阳用国家帮扶的5万元免息贷款购置了4头基础母牛。那年基础母牛的价格便宜,一头只要几千元。紧接着牛价上涨,到2019年、2020年时,一头基础母牛的价格涨到20000元左右。一头母牛一年生一头小牛,小牛5个月断奶,7个月的时候可以卖13000元到14000元。

    刘向阳和自家刚出生9天大的小牛。 高宇婷 图

    刘向阳和自家刚出生9天大的小牛。 高宇婷 图

    村里土大,但刘向阳家房前院内打扫的干干净净,牛圈里有3头基础母牛,两头小牛,其中一头出生仅有9天,十分可爱。那头刚下过牛娃子的母牛,在村书记王建刚看来,体格大的吓人。2016年至今,刘向阳家的母牛前前后后已经生了十多头小牛,光养牛,刘向阳这些年赚了有十多万元。

    往屋里走,能看到刘向阳家客厅墙上高高挂着一幅“家和万事兴”的十字绣画。画左边搭着刘向阳去年获得的刘垴村“卫生示范户”的荣誉绶带和大红花。去年,刘垴村村两委班子举办了一次卫生评选活动,刘向阳家获得“卫生示范户”荣誉称号,奖金500元。那次村里共评选出8户“卫生示范户”,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发放奖金4000元。

    2020年是刘垴村历史上第一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里将一块村集体用地建成牛棚,租给返乡创业养牛的年轻人,一年租金9万元。这9万元便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其中85%用来给村民分红,剩余部分用以村中评选、奖励。今年,刘垴村还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给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过了一个集体生日。

    对刘垴村这些年的变化、发展,当了18年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建刚还是不敢想。不仅是王建刚不敢想,西海固地区的许多干部、百姓也不曾想到,西海固有一天能不愁吃水?西海固有一天能脱贫奔小康?

    “十三五”以来,宁夏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9个贫困县区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99%,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此外,“十三五”期间,西吉县有37372户15558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而自2012年起至2020年这8年间,宁夏8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由2012年的4856元增加到2020年的11624元、增长2.4倍。

    [声明]本网站在其他媒体、网站中摘录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等,都注明了稿件来源。被选用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的作者,如认为直接摘录不妥,恳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予以当即删除等妥善处理。
  •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全国
        友情链接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网 网信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 中国经济网 光明网 求是网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新闻网 腾讯网 搜狐网 新浪网 网易网 凤凰网 全国人大 全国政协 中国政府网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发改委 民政部 科技部 教育部 工信部 人社部 住建部 外交部 公安部 国资委 中科院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新职业 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中国双创是传播和交流中国创新创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双创与政府、高校、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深度联合,为“工、农、兵、学、商”提供权威的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精准专业的数据服务,个性化推荐引擎,共享技术、人才、金融、市场、信息等。

        版权说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双创”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双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01-53684885

        传真:0086-10-63343583

        媒体合作:0086-10-53397606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53397606

        广告合作:0086-10-63343583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2000元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