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中国双创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010—53684885
  • 海南非遗传承人画像:技艺传世 青蓝相承

    2022-10-31 00:00:00

    来源:海南日报   编辑:符月娇

    阅读:4358

    评论:0

    [摘要]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人。海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一群体有怎样的结构特点,非遗传承现状如何?

      历史的大江大河沉淀出灿烂文明,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技艺与艺术。今时今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让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人文的古老技艺焕发光彩,甚至融入于现代生活。

      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发展的关键力量,是非遗技艺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他们夜以继日投入精力与心血,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守护着传统一隅。近日,海南日报记者通过采访政府职能部门、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描画出海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结构特点及非遗项目传承现状。

      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偏大

      传承正在与时间赛跑

      截至目前,海南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82项,市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300多项。“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名,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名,市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00多名。我省19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5人已去世,目前年龄最大的88岁,年龄最小的53岁,80岁以上2人,年龄结构相对偏大。”省旅文厅公共文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人们常用“与时间赛跑”来形容对传统文化、古老技艺的保护。这不仅因为在快餐文化产品流行的当下,慢节奏的传统技艺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也因为它们的传承需要时间,留给老一辈传承人的传授时间不多了。

      翻看我省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时不我待”之感更是明显:149名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25人已离世,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传承人不在少数,大部分传承人为“50后”“60后”“70后”,“70后”也多是70年代初生人。

    公仔戏代表性传承人冯海

      拥有最多代表性传承人的是海南非遗“顶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现有3名国家级传承人,25名省级传承人。传承人年龄大多在40岁至60多岁之间。

      记者也看到,像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这样保护传承工作开展得较好的非遗项目或是黎族民歌等传统音乐、舞蹈等相对便于展示和传承的项目,其传承人平均年龄相对较小;一些保护重于展示的非遗项目其传承人平均年龄则偏大。例如,南海航道更路经项目的多位传承人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生人。此外,我省已认定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仅有4位“80后”。

      2021年3月,省旅文厅修定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对公民申请或者被推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作出明确规定。除了要求当事人在相应领域被公认具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外,还规定当事人须连续传承该项目20年(含)以上,熟练掌握项目知识和核心技艺,传承谱系清晰。由此可见,要成为一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并非易事,“资历老”是基本条件。

    黎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符花金

      当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一群体也在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省旅文厅公共文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正按照文化和旅游部要求组织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

      传承人群不断壮大

      “非遗二代”“非遗三代”涌现

      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有限,年龄普遍偏大,这是否意味着一些非遗项目会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

      省旅文厅公共文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建立和完善非遗保护三级名录体系,根据工作实际推荐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公布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导各市县认定公布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目前,传承人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政府会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部分市县也会给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相应的资助。”

      与此同时,我省各级政府通过开展非遗工坊、非遗进校园等各类活动推动非遗走近公众。例如,我省定期组织各级文化馆、图书馆与当地教育部门联合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在18个市县100多所中小学开设非遗技艺实践课,参与学习人数超过2万人。

    东坡笠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冯增超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尽管被认定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人数有限,但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传承队伍在不断壮大。

      从我省整体情况来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子女、亲人是传承队伍中的主力军。

      符仁玲、符仁健姐妹俩跟着母亲、东方市级黎锦技艺传承人白玲学习织锦。近年来,她们经常在海南重要活动上现身,展示传统技艺。

      从小耳濡目染,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的儿子从母亲那里学会了织锦技艺。尤为难得的是,刘香兰的两个孙子王程业、王程宏虽然分别只有8岁、7岁,但从小学习织锦,目前已能织出多种黎锦图案。

      按照传统习俗,黎族织锦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都是“传女不传男”的,但出于一份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一些男孩子也加入了织锦、制陶的队伍。

    黎族竹木器乐代表性传承人黄海林

      五指山市毛道乡的黎族小伙黄杨伟如今已是一名黎锦创业者。他在上高中时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黎族传统织锦技艺,从此以织锦为自己最大的爱好。同样热爱黎锦的男孩还有陈达谞,目前他是五指山市唯一的男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相较于黄杨伟、陈达谞,昌江男孩李名众加入传承非遗的队伍稍显“被动”。2016年,已在免税店工作了4年的他被家里人的电话“拽”回了昌江石碌镇保突村,因为家族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面临着无人可传的局面。已经去世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羊拜亮是李名众外婆的表姐,李名众的妈妈刘梅珍是“非遗二代”。从上一辈那里学习制陶技艺,如今李名众成了“非遗三代”。

    琼海市塔洋镇中心学校的学生在排演琼剧

      我省目前有1名黎族钻木取火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照良),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照方),二人是兄弟。在他们的带动下,保亭已有该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王照方的儿子也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能。

      除了这些“非遗二代”“非遗三代”,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许多年轻人在校园里学习掌握了非遗技艺。他们虽未从事非遗相关工作,但也是海南非遗重要的传承者、传播者。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后继有人”并不代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一帆风顺。由于用于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的专项资金有限,不少传承人在开展培训活动时会遇到资金不足等问题。

    海口市灵山镇中心小学八音队的学生在弹奏古筝

      新生代大胆创新

      青蓝相承薪火相传

      海南非遗极具地方特色,伴随着传承群体的壮大,许多非遗项目在加快走近大众,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黎锦。

      刘香兰在多年前将其创办的合作社升级为公司,带领村里的织娘们发展黎锦产业致富。她的公司生产的各类黎锦文创产品门类齐全,不仅在国内销售,还远销海外。据统计,该公司年均销售额达80余万元。白玲牵头经营的合作社一年也有数十万元的营业收入,符仁玲、符仁健姐妹俩发挥特长,在线上宣传推广合作社的各类黎锦产品。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

      新老力量的接力,让非遗的潜力被进一步挖掘释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传承群体在传承古老技艺“守正”的同时,在“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当时内心也挣扎了一下,但一想到这门古老的技艺需要有人去传承,还是回到了村里。”李名众说。回到村里后,李名众跟着妈妈及制陶师傅学习技艺。如今,他和另外两位年轻人在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发挥年轻人所长,大力发展“黎陶+研学”“黎陶+旅游”等新业态,通过网络加强宣传,合作社一年营业收入可达150万元。

      据介绍,近5年来,全省各市县相关部门举办各类非遗项目培训近600期,培训人员1.7万余人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在非遗传承、宣传、实践等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有的学员成了当地发展产业致富的“领头羊”;有的学员牵头成立了传习所,继续传帮带;有的学员开设实体店铺或线上店铺。

    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明庄

      2022年“海南非遗购物节”主办方邀请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老字号和非遗相关企业、创业者等参加,尤其是邀请生活在乡村的非遗传承人、合作社参加非遗潮流市集,通过展销带动传承人群和村民创收增收,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与黎锦、黎陶、椰雕、琼剧、儋州调声等项目相比,一些相对而言展示机会不多、使用场景过少的非遗项目,其保护传承更加考验传承人。

      王照方总是非常积极地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学习黎族钻木取火技艺。“如今我们有火柴、打火机,用着是很方便,但万一遇到野外求生的情况,还要靠钻木取火。”王照方当然知道如今人们遇到“野外求生”的概率有多低,所以无论是在景区展示技艺,还是在校园内宣传推广,他的目标都很明确:让年轻人熟悉、掌握这项技艺。“更多人熟悉和关注也是一种保护。”

      原标题:海南非遗传承人画像:技艺传世 青蓝相承

      记者:尤梦瑜

      图片由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张茂、袁琛、陈元才、王程龙、刘晓惠摄


    [声明]本网站在其他媒体、网站中摘录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等,都注明了稿件来源。被选用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的作者,如认为直接摘录不妥,恳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予以当即删除等妥善处理。
  •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全国
        友情链接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网 网信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 中国经济网 光明网 求是网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新闻网 腾讯网 搜狐网 新浪网 网易网 凤凰网 全国人大 全国政协 中国政府网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发改委 民政部 科技部 教育部 工信部 人社部 住建部 外交部 公安部 国资委 中科院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新职业 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中国双创是传播和交流中国创新创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双创与政府、高校、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深度联合,为“工、农、兵、学、商”提供权威的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精准专业的数据服务,个性化推荐引擎,共享技术、人才、金融、市场、信息等。

        版权说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双创”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双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01-53684885

        传真:0086-10-63343583

        媒体合作:0086-10-53397606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53397606

        广告合作:0086-10-63343583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2000元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