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中国双创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010—53684885
  • 雄安新区即将迎来设立7周年

    2024-03-29 07:48:00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郑涛(QV0003)

    阅读:7930

    评论:0

    [摘要] 再过几天,雄安新区就要迎来设立7周年。7年间,科技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在这里,智慧交通高效运转、绿色能源广泛应用、智能生活触手可及。如今的雄安新区,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典范,更是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一展身手的大舞台。把数字身份引入智慧交通城市建设,交通先行。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试验田......

    再过几天,雄安新区就要迎来设立7周年。7年间,科技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在这里,智慧交通高效运转、绿色能源广泛应用、智能生活触手可及。如今的雄安新区,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典范,更是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一展身手的大舞台。


    把数字身份引入智慧交通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试验田,雄安新区在智慧交通建设领域大胆尝试。以交通环境数字化为基础,雄安新区通过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打造智慧交通创新高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无人驾驶电动巴士正在有条不紊运行。这款巴士设计简洁,体积适中,可容纳6到12人。虽然没有驾驶员,但这辆巴士依然能够安全稳定行驶,在遇到行人和障碍物时会提前减速、绕行。而这一切离不开雄安新区智慧交通体系的有力支撑。


      智慧交通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对交通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无人驾驶巴士通过车上传感器,不间断收集道路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保车辆安全行驶。同时,雄安新区还积极推动车路协同技术发展,通过在路口及路侧布置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设备,构建道路基础数字环境,实现车辆与道路之间的信息交互。


    例如,雄安新区容城县容东片区的智慧灯杆集红绿灯、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多种设备功能于一体,能够采集、汇聚、传输图像,为智慧交通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数字道路智慧运营中心作为整个智慧交通体系的大脑,可以对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计算,并根据分析结果设置绿波车道等,帮助车辆实现一路绿灯或少遇红灯,大大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还将数字身份引入智慧交通体系。在这里,每个移动的物体,无论是车辆还是行人,都拥有一个可靠的数字身份。这个身份为实现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之间的交互提供了信任基础。未来,基于数字身份的认证,无人配送车等智慧交通产品将得到进一步推广,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


    上天入地监测生态环境


    雄安新区的环境治理同样离不开科技。


    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附近的停车场,数十台智能垃圾箱整齐排列。不同于传统垃圾箱,这些智能垃圾箱均配备了LED屏,支持二维码扫描。


    市民可下载相关App,在扫码后进行垃圾分类倾倒。智能垃圾箱内置系统可根据垃圾种类和重量,给予垃圾投递者积分奖励,用来兑换生活用品等。除此之外,智能垃圾箱还可实时将垃圾箱位置和承载量等数据发送给垃圾收运单位。


    不仅如此,智能垃圾箱还配备了压力传感器。当箱体内垃圾达到预设重量时,城市管理平台会收到提示更换箱体的信息。智能垃圾箱内设的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箱体运行轨迹。


    雄安新区紧靠白洋淀,水生态保护是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雄安新区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建立了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市民守好一汪碧水。


    白洋淀水质治理的基础是水质监测,但它的水域面积大,特别是在芦苇生长茂盛时,人和船很难进入淀内,即使进入淀内也容易迷失方向。如何定时在精确点位采集水质样本,是我们面临的难题。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科负责人王英俊介绍,针对白洋淀内茂密芦苇遮挡卫星信号、淀区湖面多径环境复杂等一系列问题,团队和相关单位联合开发了空天地淀一体的生态监测系统。在天上,通过无人机实现淀区的实时监控和5G高清视频数据的实时回传;在水面,小型无人船搭载专用水质监测设备,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到达精准点位采集水质样本。


    王英俊说,雄安新区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已经实现了4个国内首次:一是首次实现了5G+VR全景视频移动监测监控;二是首次探索了区块链技术在生态环境业务领域的应用;三是在多功能无人船上搭载5G+VR和5G+北斗系统,首次实现白洋淀区内的精准导航;四是打造出全国第一艘纯锂电池监测船雄安监测1号。这些前沿技术成果,为雄安新区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地区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变电站与城市景观巧妙融合


    雄安是一座智慧之城,也是一座绿色之城。当绿色能源与智慧科技结合,雄安新区用生动的实践,践行着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在雄安高铁站东南侧,有一座外观设计从古代山水画中汲取灵感的建筑。这是雄安新区昝西220千伏变电站,如今它已成为当地热门打卡点。


    雄安新区供电公司电网建设中心主任金晓明说,截至2023年底,雄安新区已建成投运变电站7座,它们和城市景观巧妙融合。变电站不仅外表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而且具有极高的科技内涵。他说。


    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体育公园,有一座220千伏变电站雄安剧村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从外表看,它是一座小山,上面有绿植和步道,站在山顶长廊上可以远眺周边景色。走进变电站,可以看到集合了立体停车设施、自动充电机器人和车辆搬运机器人的智慧充电区。这座变电站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300余台元件级建模、12类11000余个设备数据接入,使监测信息量增加了56.8%。此外,在自动巡检技术的帮助下,站内日常巡检时间由2.5小时缩至0.5小时,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巡检。


    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应用让雄安新区电网具有超高的稳定性。调度系统是电网的神经中枢。和大多数城市配电网不同,雄安新区采用主配一体调度管理模式,配电网不再是配角。


    电网运行过程中,调度系统能够完成主配网联合安全校核和风险辨识。一旦电网发生故障,调度系统会自主实施主配网故障协同处置,自动为调度员、抢修员导航,快速处置故障。雄安新区供电公司调控中心主任栾士岩介绍,调度系统能够以远快于人脑的速度在关键时刻平稳驾驭电网,让电网实现自动运行。


    开关站则是电网的神经末梢。在雄安新区,即使一座不起眼的开关站也蕴含着黑科技。部署在各个开关站的智能分布式自愈终端可在100毫秒内快速完成故障点隔离,300毫秒内完成负荷转供,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这一过程无需人工参与,也不依赖自动化主站。


















    再过几天,雄安新区就要迎来设立7周年。7年间,科技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在这里,智慧交通高效运转、绿色能源广泛应用、智能生活触手可及。如今的雄安新区,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典范,更是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一展身手的大舞台。


    把数字身份引入智慧交通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试验田,雄安新区在智慧交通建设领域大胆尝试。以交通环境数字化为基础,雄安新区通过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打造智慧交通创新高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无人驾驶电动巴士正在有条不紊运行。这款巴士设计简洁,体积适中,可容纳6到12人。虽然没有驾驶员,但这辆巴士依然能够安全稳定行驶,在遇到行人和障碍物时会提前减速、绕行。而这一切离不开雄安新区智慧交通体系的有力支撑。


      智慧交通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对交通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无人驾驶巴士通过车上传感器,不间断收集道路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保车辆安全行驶。同时,雄安新区还积极推动车路协同技术发展,通过在路口及路侧布置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设备,构建道路基础数字环境,实现车辆与道路之间的信息交互。


    例如,雄安新区容城县容东片区的智慧灯杆集红绿灯、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多种设备功能于一体,能够采集、汇聚、传输图像,为智慧交通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数字道路智慧运营中心作为整个智慧交通体系的大脑,可以对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计算,并根据分析结果设置绿波车道等,帮助车辆实现一路绿灯或少遇红灯,大大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还将数字身份引入智慧交通体系。在这里,每个移动的物体,无论是车辆还是行人,都拥有一个可靠的数字身份。这个身份为实现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之间的交互提供了信任基础。未来,基于数字身份的认证,无人配送车等智慧交通产品将得到进一步推广,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


    上天入地监测生态环境


    雄安新区的环境治理同样离不开科技。


    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附近的停车场,数十台智能垃圾箱整齐排列。不同于传统垃圾箱,这些智能垃圾箱均配备了LED屏,支持二维码扫描。


    市民可下载相关App,在扫码后进行垃圾分类倾倒。智能垃圾箱内置系统可根据垃圾种类和重量,给予垃圾投递者积分奖励,用来兑换生活用品等。除此之外,智能垃圾箱还可实时将垃圾箱位置和承载量等数据发送给垃圾收运单位。


    不仅如此,智能垃圾箱还配备了压力传感器。当箱体内垃圾达到预设重量时,城市管理平台会收到提示更换箱体的信息。智能垃圾箱内设的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箱体运行轨迹。


    雄安新区紧靠白洋淀,水生态保护是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雄安新区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建立了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市民守好一汪碧水。


    白洋淀水质治理的基础是水质监测,但它的水域面积大,特别是在芦苇生长茂盛时,人和船很难进入淀内,即使进入淀内也容易迷失方向。如何定时在精确点位采集水质样本,是我们面临的难题。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科负责人王英俊介绍,针对白洋淀内茂密芦苇遮挡卫星信号、淀区湖面多径环境复杂等一系列问题,团队和相关单位联合开发了空天地淀一体的生态监测系统。在天上,通过无人机实现淀区的实时监控和5G高清视频数据的实时回传;在水面,小型无人船搭载专用水质监测设备,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到达精准点位采集水质样本。


    王英俊说,雄安新区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已经实现了4个国内首次:一是首次实现了5G+VR全景视频移动监测监控;二是首次探索了区块链技术在生态环境业务领域的应用;三是在多功能无人船上搭载5G+VR和5G+北斗系统,首次实现白洋淀区内的精准导航;四是打造出全国第一艘纯锂电池监测船雄安监测1号。这些前沿技术成果,为雄安新区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地区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变电站与城市景观巧妙融合


    雄安是一座智慧之城,也是一座绿色之城。当绿色能源与智慧科技结合,雄安新区用生动的实践,践行着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在雄安高铁站东南侧,有一座外观设计从古代山水画中汲取灵感的建筑。这是雄安新区昝西220千伏变电站,如今它已成为当地热门打卡点。


    雄安新区供电公司电网建设中心主任金晓明说,截至2023年底,雄安新区已建成投运变电站7座,它们和城市景观巧妙融合。变电站不仅外表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而且具有极高的科技内涵。他说。


    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体育公园,有一座220千伏变电站雄安剧村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从外表看,它是一座小山,上面有绿植和步道,站在山顶长廊上可以远眺周边景色。走进变电站,可以看到集合了立体停车设施、自动充电机器人和车辆搬运机器人的智慧充电区。这座变电站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300余台元件级建模、12类11000余个设备数据接入,使监测信息量增加了56.8%。此外,在自动巡检技术的帮助下,站内日常巡检时间由2.5小时缩至0.5小时,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巡检。


    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应用让雄安新区电网具有超高的稳定性。调度系统是电网的神经中枢。和大多数城市配电网不同,雄安新区采用主配一体调度管理模式,配电网不再是配角。


    电网运行过程中,调度系统能够完成主配网联合安全校核和风险辨识。一旦电网发生故障,调度系统会自主实施主配网故障协同处置,自动为调度员、抢修员导航,快速处置故障。雄安新区供电公司调控中心主任栾士岩介绍,调度系统能够以远快于人脑的速度在关键时刻平稳驾驭电网,让电网实现自动运行。


    开关站则是电网的神经末梢。在雄安新区,即使一座不起眼的开关站也蕴含着黑科技。部署在各个开关站的智能分布式自愈终端可在100毫秒内快速完成故障点隔离,300毫秒内完成负荷转供,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这一过程无需人工参与,也不依赖自动化主站。

    [声明]本网站在其他媒体、网站中摘录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等,都注明了稿件来源。被选用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的作者,如认为直接摘录不妥,恳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予以当即删除等妥善处理。
  •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北京双创平台

        北京双创平台

        33382文章
        14075.9万总阅读
        全国
        友情链接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网 网信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 中国经济网 光明网 求是网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新闻网 腾讯网 搜狐网 新浪网 网易网 凤凰网 全国人大 全国政协 中国政府网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发改委 民政部 科技部 教育部 工信部 人社部 住建部 外交部 公安部 国资委 中科院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新职业 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中国双创是传播和交流中国创新创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双创与政府、高校、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深度联合,为“工、农、兵、学、商”提供权威的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精准专业的数据服务,个性化推荐引擎,共享技术、人才、金融、市场、信息等。

        版权说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双创”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双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01-53684885

        传真:0086-10-63343583

        媒体合作:0086-10-53397606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53397606

        广告合作:0086-10-63343583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2000元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